口头语的近义词: 口不二价,口不应心,口不择言,口中雌黄,口传心授,口似悬河,口体,口信,口出不逊,口出狂言
口头语的反义词: 书面语
口头语的拼音: [ kǒu tóu yǔ ]
口头语的中文解释: 口头语体是以日常会话和民间文艺为基本形式的一种语体,一般用于交际双方直接接触的场合。它以口语形式为常规,但也有表现为书面形式的(如家书、日记等可看作口头语体的书面形式)。由于双方都同处交际场合,有语言的伴随因素辅助表达,因而口头语体使用短句、单句、省略句比较多。语音性、随意性、临时性、复杂多变是它的主要特征。
口不二价:指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口不应心:指心口不一致。
口不择言:口不择言,典出《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形容一个人情急时说话不能用正确的词语表达。
口中雌黄: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口似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若悬河”。
口体:kǒu tǐ ㄎㄡˇ ㄊㄧˇ 口体(口体)口和腹;口和身体。《孟子·离娄上》:“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 曾子 则可谓养志也。”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性情甘澹雅,口体便粗粝。”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口信:口信,是指用口头传达的信息,多指消息。语出《宋书·王景文传》:“比十七日晚,得征南参军事谢俨口信,云臣使人略夺其婢。”
口出不逊:口出不逊 (kǒu chū bù xùn)解释:逊:谦逊、恭顺。说出的话非常不谦逊。
口出狂言:【成语】口出狂言【注音】kǒu chū kuáng yán【释义】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书面语:书面语是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在文字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书面语,因此也只有识字的人才认识书面语。
1、“倾听对方,并适当发表意见,但一定要注意,避免用‘哦……’、‘你知道的……’、‘好像’之类的口头语”,她说。
2、但是并没有身体上的差异可以区分两者,因此基列纯化者们不得不依靠口头语来辨别。
3、研究人员说,从网上获取译文有助于数据库同不断变化的语言保持同步,比如新的口头语或科技术语。
4、双子:“我要变化”是双子座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因此,一有时间就去染发几乎成了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5、有影响力的演说者调整他的声调去面对大量的观众,力求避免分散人注意力的身体习惯动作,力求避免习惯性口头语。
6、大约10分钟后,弗洛西很严厉地把我批评了一顿(中间还时不时蹦出她咒骂时最爱说的一句口头语”),就又上楼做自己的事了。
7、在所有的口头语言中,所有的概念,即物体、意念、事件和感觉,都是用文字符号来表示的,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由文字构成的词汇。
8、它在理解口头语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9、俚语是通俗的口头语,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韵味。它的存在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土语、行话、隐语、暗语、黑话、禁语。
10、真爱也不需要用语言去表达,常挂在嘴上的“我爱你”,有时就是一句习惯性的口头语,无关爱与不爱。
11、口头语往往被人们滥用,有时甚至会变得很烦人。
12、艺术,它要求翻译者能创造性的把一种语言的书面语或口头语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书面语或口头语。
13、标准词典里可以有口头语表达甚至俚语,但是会标出来。
14、本文从语篇分析的新视角探讨了英语语调在口头语篇中的功能,对英语语调的用法做了更全面的诠释。
15、语言的演变是适用所有语言的自然法则,口头语比书面语的演变发生的更快。
16、词是一个表达单位,无论其是以口头语或书面语的形式出现,都能获得本族语言者的普遍直觉识别。
17、语篇是指口头语或书面语中,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的意义统一体。
18、常用的口头语,表示仅仅、单是。
19、在现代白话新诗特定发展阶段,口语是带有方言成分的口头语。
20、汉语口头语的另一支客家语,是居住于龙岩附近客家族的语言。
21、同为口头语,当今社会有些流行语在《红楼梦》中可以见到,且词汇语义相去不远。
22、你讨厌的口头语是什么?